从初中到高中,家长们很少和孩子们说恋爱的事情。在家长的眼中,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什么?怎么学?如何学?全是学习的话题。恋爱这个话题,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唯恐躲不及。

到了大学,一到假期,家长就会侧面打听:你有没有交男(女)朋友啊?家长开始担心甚至鼓励孩子交朋友了。

恋爱的迷茫和盲目

这不,大学里的李某平时老是和他女朋友煲电话粥,一口一个“媳妇”叫着,生怕别人不知道他谈朋友了。他跟我说,我和媳妇每天都要打电话至少4个小时。我很好奇:上课的时候怎么办呢?他很自豪:视频啊,我看着她就行了。

到了考试的时候倒好,他和他媳妇都挂科了。他也无所谓,混个毕业证就行了,有个媳妇万事足。

现在大学里面也有结婚的学生。贾某和陈某就是在大二结婚的。他们高中的时候感情特别好,又相约考到了同一所学校。两边家长一考虑,岁数也到了,就让两个学生结婚了吧。

但是最近,这小两口一直在闹别扭,打算离婚呢。为啥呢?因为贾某男孩长得挺好,也爱打篮球,旁边一群迷妹们。总是有女孩约贾某一起吃饭或是出去。贾某觉得没啥,陈某不干了。

在短短的一年里,大三的万某已经换了4个交友对象了。她觉得大学校园没有约束,大家节奏都很快。她认为恋爱和结婚没有任何关系。恋爱是感性的,只是人交往的一种方式,而结婚会涉及到两个家庭,更加的理性。当她觉得现在的恋爱对象让自己焦虑的时候,她就会断了这个关系。

“不相信爱情了”,从网上看到很多关于婚恋的负面消息,她自己的爱豆也出轨了,汪某担忧自己是否能够遇到合适的婚恋对象。

家庭对于学生较少的恋爱观教育

由于传统的理念,在恋爱这方面的教育家长们还是比较避讳。比较开明的家长会和孩子谈怎样是真正的恋爱,如何去看到恋爱,如何处理爱情当中遇到的问题,碰到失恋的问题怎么办。

更多的家长觉得孩子自己就明白这个事情,在日常生活中不去和孩子谈论这个话题。

有的家长到了孩子上大学的时候,反而不管孩子了,放任孩子的学习和恋爱。

学生都是通过什么来了解恋爱的话题的呢? 通过网络上的文章和电视剧等产品。他们读了一篇文章说结婚前要同居,学生就会觉得同居是件很美好的事情。在偶像剧中,三角恋、同居都非常平常,学生也会认为恋爱就等于同居。

学生的情绪特别容易被网络带动和放大,而且现在网络上的婚恋焦虑有对男女性别对立的渲染,对婆婆媳妇矛盾的扩大。婚姻的负面报道、对于个性生活的认同新闻更多,这些都让学生对于婚恋的欲望降低。

很多学生只在乎自己的感受,他们会觉得在大学里有个对象是特别值得骄傲的事情。碰到没有谈过恋爱的人,会很鄙夷:大学四年,你连谈个恋爱都没有?谁信啊。

学生更关心的是如何谈恋爱,如何找到好的对象,如何不被PUA。

学校和家庭要齐抓共管

爱情就像银行里存一笔钱,能欣赏对方的优点,就像补充收入;容忍对方缺点,这是节制支出。 所谓永恒的爱,是从红颜爱到白发,从花开爱到花残。

对于一个人来说,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,一个是选个好工作,另外一个是找了好家庭。让孩子学习好,是为了让孩子找到一个好工作。和孩子讲解恋爱的内容,则是为了让孩子找到好的家庭。

现在,很多高校开设了关于爱情的课堂。比如,北京师范大学的《亲密关系与自我成长》课程,华东师范大学开设的《婚姻与爱情》课程。就算没有开设爱情课程的学校基本都有大学生心理健康课,里面也会有固定的章节去讲恋爱。

家长也要主动掌握话语权,和孩子谈对于恋爱的正确看法和认知。

黄某在大二的时候,碰到了自己喜欢的男孩子。男孩子也主动向她表白了。她不知道怎么去谈,要注意些什么?黄某在和自己妈妈说的时候,妈妈很高兴自己孩子和自己分析恋爱的事情,和黄某好好说了一下恋爱注意的事项 。

妈妈告诉黄某:第一个要爱惜自己的身体。因为你并不知道能不能和这个男孩走到婚姻的殿堂。如果这个男孩喜欢你的话,他肯定也不会强迫你的;第二个,两个人要一起进步。你们两个既然谈恋爱了,肯定以后是想走到一起的,不要因为这个耽误了双方的学业;第三个,不要只顾着恋爱,身边的人际圈也要注意去维持。

大学毕业后,黄某和她的男朋友两个人都考上了研究生,最后在一个城市里就业,结婚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。

关于恋爱要说的

毫无经验的初恋是迷人的,但经得起考验的爱情是无价的。

恋爱是个很神圣的事情,对人的一生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。

千万不要去随意对待它。有的女孩在大学谈了很多次恋爱,每次一谈恋爱就会同居,她觉得这个很正常。但是她每次都会被伤害,最后她说:我不再相信爱情了。

失恋后也要迅速调整情绪。认真地投入到每一次恋爱中,要相信,如果你是认真的,对方也会是认真的。物以类聚就是如此。

爱情不是唯一的东西。爱情是为了更好的生活。不要因为爱情,把其他的一切都抛弃。比如,你为了爱情,在校园里挂科;因为爱情,不惜放弃自己的发展机会。爱情是为了成就更好的对方,而不是一味地迁就。